(资料图片)
(张迎迎)近年来,一种新的商业形态——共益企业出现,以“共益”为目标,用商业助力社会向上发展。当他们和公益慈善组织联动,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广州,已有人探索。
在广州市番禺区板桥地铁站上盖,中国大陆第46家获得认证的共益企业——禾希有物(广州)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希有物)打造的可持续空间坐落其中。走进可持续空间,可以看到香薰蜡烛、编织袋、杯子、挎包等生活实用品一一陈列。产品一旁写下了与“可持续”相关的标语,格外显眼。这些标语,正是这些产品的与众不同之处——区别于普通商品,这里的每一件产品都在某个生产环节上回应了一个具体的“可持续”议题,包括废弃物回收、特殊群体赋能等。
“禾希有物”线下空间编织手工袋也讲究创意和设计咖啡渣制作的杯子
“可持续”是美好生活的关键词,但除了环保,可持续还包括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自2018年创立以来,禾希有物创始人邹维维划分了“可持续”的具体板块,包括循环经济、生产透明、长久设计、公平贸易、在地文化、传统工艺活化、原材料选择、特殊群体就业、环保包装等。邹维维说:“我们希望向公众提供对生活与地球友好的生活方式、好物及服务,连接人、物、社会,与更多人一起通过有意识地选择与行动,共同创造可持续美好生活。”在她看来,当禾希有物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对生活与地球友好的选择,并产生价值理念上的共鸣,当秉承这一价值的人越来越多,可持续便会悄然实现。
这几年,禾希有物对可持续好物关注群体的用户画像越来越清晰,逐渐形成稳定的社群和选物方法。截至今年年初,禾希有物已和全球150多个品牌合作,同时,已开始创造一系列有趣且实用的可持续好物。一个典型的产品例子是——针对一次性咖啡杯使用过多的社会现象,引入了“stojo”品牌的可折叠咖啡杯,可避免消费者使用一次性的咖啡杯,推动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针对咖啡渣的废弃问题,他们又打造了由咖啡渣做成的杯子,回应了可持续的议题,“大家先觉得好用,然后当中不少人会了解背后的故事,并一同成为可持续的推广者”。
禾希有物关于“可持续”的定义中,包括了对特殊群体的赋能。早期,禾希有物引入了一款来自瑞典、专注制作刷子的“IRIS HANTVERK”品牌,该品牌坚持聘请视障人士制刷,希望将该产品背后的平等就业、多元群体发展理念通过消费传递出来。聘请视障人士制作好物,并实现赋能创收这一方式启发了邹维维等人。后来,当禾希有物发起向善设计项目,创造有趣且实用的可持续好物时,特殊群体赋能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邹维维说:“我和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的九姑娘认识很久,他们专注于残障人士的赋能和支持,所以就把合作做产品的想法告诉了她,很快就一拍即合,由合木招募,我们指导残障伙伴制作编织袋。”
也是从2021年开始,在合木发动下,广州地区超过十名残障伙伴加入了编织手工袋的工作,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竹编工艺,制作不同款式的编织袋,平均每个月的新增收入在1000元以上。邹维维说,在这个行动中,禾希有物和公益慈善组织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设计款式,同时,公益慈善组织在长期服务中,与残障伙伴形成较好的信任关系,大家可以通过公益慈善组织的介绍,对我们有更多的了解,更快地适应这一编织手工袋项目”。在邹维维看来,这一项目之所以可以创造持续的价值,吸引不少消费者购买或企业定制,恰恰在于它不是一个公益品,而是“大家会用,喜欢用的产品”。
邹维维透露,目前,禾希有物亦有开设织织袋工作坊,邀请平时在“幕后”创作的残障伙伴走到“台前”,化身老师,帮助参与者更好融入项目的同时也赚取收入,在推动残健融合的同时,让包括残障伙伴在内的更多人感受到“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禾希有物亦希望在今年可以将这一特殊群体赋能支持模式推广到更多地区,“这首先需要在更多地区找到理念相近,有着同一愿景的伙伴落地发动,而我们也在寻找这样的机构或人”。
本文图片由广州市慈善会提供
标签:
“禾希有物”的“共益”探索
还是那熟悉的“水花消失术”亮相蒙特利尔,全红婵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她的“全式10分”。近日结束的跳水世...
近日,记者从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现场(陕南片区)观摩交流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商洛市养老保险参
格隆汇5月10日丨机器人(300024 SZ)于2023年5月8日15:00-17:00召开2022年度业绩说明会,就“公司是否有和特
泰安日报社·中华泰山网讯(记者秦浩审核王天姿)等比例建模还原、提前设计走线、智能计算构件数据……...